预计今年投产!深圳作为科技投资新会打造银发
作者:admin    发布于:2025-09-12 06:55   

  随着深中通道、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深江铁路加快建设,大广海湾经济区打造粤港澳合作的国家级平台等重大历史机遇,作为江门市“首善之区”的新会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主动融入“大桥时代”,高频度全面对接深圳,与深圳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不断书写深新高质量合作的新篇章。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六周年,深江两地携手并进,不断推进深江经济合作走深走实,作为对接深圳的“桥头堡”,新会全方位加强与深圳的对接合作,形成“深中有新、新中有深”的融洽关系。值此契机,新会区委宣传部和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专题报道,采访一批新会的“深圳人”和深圳的“新会人”,听他们讲述“深新故事”。

  2024年6月30日,深中通道与中开高速同步通车,从深圳机场高速到江门新会大鳌高速出入口仅需 35 分钟车程,这条世界级的“跨海大动脉”不仅缩短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地理距离,更成为撬动产业融合的关键支点,推动深江产业交流合作驶入快车道。

  当天上午,江门市银湖湾滨海新区彩旗招展,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作为科技”)投资的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暨广东作为科技生产基地奠基仪式落下第一锹土,标志着深江两地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跨市产业合作模式下,开启了银发经济领域深度协同的新篇章。

  时隔一年有余,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暨广东作为科技生产基地进展如何?近日,作为科技总经理孙伟红接受南都专访时透露,江门生产基地的短期目标是2025年实现一期生产线 台(套)智能护理设备的能力,中长期则计划打造集研发试验、规模制造、市场展示、人才培育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黄茅海跨海通道等交通大动脉正在重构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生活圈,也在重塑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地理版图。数据显示,深中通道开通后,江门市新会区与深圳的时空距离被压缩至1小时交通圈以内。

  在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下,江门市新会区积极与深圳南山区、宝安区对接合作,以深圳头部公司外投项目为重点开展联合招商,推动“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 ”“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的跨市战略组合布局落地。银湖湾滨海新区作为深江经济合作区的“桥头堡”,一直以来积极连接深圳和港澳资源,打造智慧新型现代化新区,深中通道的开通使其成为受益于两岸产业融合的前沿阵地。

  深圳作为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于2019年,总部位于深圳,目前在桂林和江门布局近10万平方米的智能护理机器人生产基地,是一家集硬件研发、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和软件开发为一体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全国首批适老认证企业、全国智慧健康养老试点示范企业。

  作为科技总经理孙伟红表示,当初选择在银湖湾滨海新区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是综合考量区域优势与企业战略布局后的重要决策,核心原因可归结为新会突出的综合竞争力与发展契合度。

  “从营商环境角度看,新会的区位交通优势非常明显。新会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紧邻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桥,与深圳、港澳形成1小时交通圈,便于原材料运输与产品辐射大湾区市场,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完善,供应稳定且成本具有竞争力,能满足智能制造基地的规模化生产需求。”孙伟红表示,除此之外,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政策更是为项目落地提供了有力支撑,江门市及新会区政府针对银发经济、大健康产业推出专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供应保障、人才引进补贴等措施,审批流程高效透明,专人专班全程对接服务,大幅降低了企业落地运营成本。

  “在公司战略布局中,江门生产基地定位为珠三角核心制造枢纽与产研用融合示范窗口。”孙伟红表示,作为科技在前期调研时还了解到,新会及周边地区已形成一定的医疗器械、康复辅具产业集群,配套供应商集中,能有效缩短供应链半径。同时,作为著名侨乡,新会吸引了大量港澳及海外华侨关注养老产业,叠加本地较高的老龄化程度,为智能护理产品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与公司业务高度契合。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银发经济已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超3亿,智慧养老产业规模预计2030年将突破10万亿元,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将达到150 亿元。江门市统计局等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江门市户籍60周岁及以上人口超99万人,全市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规上企业约200家,规上工业产值约386亿元。江门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推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大力培育发展银发经济经营主体;推进银发经济领域跨区域、国际性合作,争取香港‘广东院舍照顾计划’落地,高水平规划共建大湾区西翼银发经济产业园区”,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增长点。

  在这一背景下,作为深耕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行业的领军企业,作为科技选择在江门布局生产基地,既是企业战略的重要落子,更是深江产业协同的精准卡位。

  作为深耕医疗器械与康复辅具行业多年、拥有领先智能护理系统的全国大健康产业新生领军力量,作为科技落地的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暨广东作为科技生产基地备受各界期待。据介绍,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暨广东作为科技生产基地总投资3.5亿元,规划占地50亩,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布局了生产基地、研发中心、产业孵化器等功能载体。目前,作为科技围绕项目推进开展了多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项目建设上,已成功竞得50亩项目用地,顺利取得不动产权证和用地许可证。1#-3# 单体报建工作有序推进,已获取工程规划许可证,正全力办理施工许可证。同时,项目工程部已建成,完成了场地围蔽、洗车槽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桩机已进场施工,为后续工程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孙伟红表示,江门生产基地的短期目标是2025年实现一期生产线 台(套)智能护理设备的能力;中长期则计划打造集研发试验、规模制造、市场展示、人才培育于一体的产业综合体。

  2025年4月28日,以“银色赋能,新会启航”为主题的2025新会银发经济产业对接会在银湖湾滨海新区举办。作为科技总经理孙伟红详细介绍了江门市银发经济产业园的落地进程、运营模式及未来发展规划。他表示,产业园将进一步推动智能科技制造资源向大湾区集聚,助力银发经济全产业链的加速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未来将联动本地康养社区、医疗机构,构建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应用的全链条生态,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银发经济产业集群和智能护理机器人生产基地。

  会议期间,作为科技已与同在银湖湾滨海新区的广州华立学院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携手共建AI+智慧康养数智化示范基地,聚焦银发产业的教学、科研及生产需求,打造专业化实训基地,助力产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这种“生产 +研发+人才”的三位一体布局,与深圳总部的研发优势形成“研发在深圳、制造在江门、服务辐射大湾区”的协同格局,助推实现“5年建立两大制造基地、五个研发中心”的战略蓝图,成为连接珠江西岸银发经济产业链的关键节点。

  市场反馈印证了作为科技这一布局的前瞻性。2024年,作为科技产品销售额较上一年实现300%增长,产品不仅进入一线城市高端养老机构,更开始向二三线城市家庭渗透,其围绕失能老人六项护理需求开发的大小便智能护理机器人、便携式洗浴机等产品,凭借先进技术与贴心设计获得广泛认可。

  江门本地的老龄化现状与产业基础为项目提供了天然优势。作为老龄化城市,江门市委市政府大力发展银发经济,银湖湾滨海新区明确“大健康+”产业定位,为项目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江门生产基地将加大与滨海新区高端康养项目的产研用合作力度,加速实现护理机器人与应用场景的协同发展,构建‘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生态。”孙伟红表示,作为银发经济智能服务产品的头部企业,希望在江门、新会两级政府的引导支持下,推动银发经济发展,把产业园打造成广东省银发经济标杆园区、智慧养老示范基地。

  南 都: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断加速,深江高质量合作不断取得新突破。作为投资江门布局银发经济的深圳企业,在发展大湾区银发经济上,你期待政府提供哪些服务?

  孙伟红:国内银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挑战。随着老年人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能力提升,对高品质养老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银发经济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但目前老年产品市场仍存在细分不足、产品“不适老”、消费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为促进银发经济更好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产品标准,加强市场监管;加大对养老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与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创新;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等制度的完善与普及,降低消费者使用智能护理产品的成本,从而助力企业发展,共同推动我国银发经济迈向新高度。

  目前,大湾区融合发展不断加深,希望在区域政策协同方面,政府推动粤港澳三地智慧养老标准互认,建立统一规范,搭建大湾区养老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健康等信息跨境互通,比如,在江门、深圳开展数据共享试点;建立三地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协商解决医保结算等问题,制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实现跨境服务“一网通办”;推行“一试多证”职业资格认证,将养老相关职业纳入三地互认范围;实施“港澳养老人才专项计划”,给予个税优惠、住房补贴等,吸引高端人才;优化港澳养老机构准入流程,给予土地、税费等支持等。

Copyright © 2023 蓝狮在线版权所有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